温故而知新,回望往昔……
知己知彼,瓦特交易所,方能洞悉当时之我态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山之石,可为镜
纷乱,纷乱,混乱无序,逻辑与思维皆乱
不过是偶然读报,而已
【日期】1989.06.04
【版次】7
【标题】美国“扫黄”一瞥
【作者】元济
【正文】
美国杀人犯特德·邦迪于1月底在佛罗里达州被判处电椅死刑。在临刑前,邦迪解释自己为何采取暴力手段时说,阅读色情书刊“就像上了瘾一样,愈来愈渴望更强烈的货色,有一天……你开始觉得,假如真的动手去做,可能比光看要刺激多了。”显然,邦迪将他的罪行归咎于色情书刊。无论邦迪的话是否可信,也不论他的话是否为借口,他的临终“遗言”却使美国有关色情与暴力关系的争论再次激烈起来。争议可能暂时不会平息,但司法部门和女权运动人士坚信色情书刊会引起暴力犯罪。过去两年,美国司法部在全国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扫黄运动”。
美国色情文化泛滥,赤裸裸地展示淫秽、斗殴和凶杀,各种书刊、电影及电视充斥市场,无时无刻不在腐蚀和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充斥美国市场的录像带出租业是色情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估计约有2000多万美国人每周至少看一次“蓝色录像”(比黄色录像更黄的色情录像)。除了各种黄色杂志、录像、电影、电视外,80年代又出现了一种虽无视觉形象但危害极大的“色情电话服务业”。这种电话是一些色情商人设立的专用电话,只要付费,就可以在电话里听到各种淫秽语的录音。据统计,美国色情物品的销售额每年达70亿至100亿美元。美国社会舆论认为,不健康的娱乐业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在进行着一场精神上的浩劫。
1986年,美国前司法部长米斯领导的色情文学调查委员会呼吁开展一场法律和全民运动,以反对广为传播的色情文学。米斯在长达2000页的报告中说,赤裸裸的色情描写与性犯罪有着直接联系。调查委员会提出了92项建议,指导各级政府采取严厉的法律措施取缔色情文学。司法部于1987年初开始调查并制止色情物品的州际邮购活动。去年8月,美国联邦调查局曾采取跨州联合行动,突然搜查了华盛顿特区、俄亥俄和佛罗里达州等地的一些色情商店,没收了一大批色情杂志和录像带。联邦调查局的这次扫黄行动是根据美国司法部的命令进行的。司法部去年已对250多人绳之以法。从前以这种罪名定罪的几乎绝无仅有。今年1月在波士顿,一名叫詹森的哥本哈根商人以进口儿童色情书刊的罪名被判37个月徒刑。在西雅图,一个叫瓦坎蒂的夜总会演员已经度过几个月的铁窗生活。以贩卖色情书刊而生意兴隆的商店,如今在辛辛那提、俄克拉何马市和北卡罗来纳州的大部分地区已被迫关门。海关关员奥马利估计,美国进口的儿童色情书刊近两年已降低了一半。一些地方性的电话公司也已禁止顾客利用他们的线路“听黄腔”。扫黄团体的一位成员麦盖迪说,“我们已经开始有干净的城市了”。
美国扫黄之役得到各种团体的支持与合作,主张关闭各种色情商店的民间势力不断崛起并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联邦政府新制定的扫黄法使侦办人员“如虎添翼”。去年秋天,国会通过的一项法律不但使色情案件容易起诉,而且修订了刑法,增加了禁止利用电脑为儿童色情书刊做广告的条款。各级法院、检察部门以前往往将色情案件束之高阁,现在能及时办案,速审速决了。
布什总统曾说过,他的政府将致力“扫黄”,司法部长桑柏也早已是“扫黄”政策的拥护者。面对着一个日益张大的法网,美国有的色情商人已在开始考虑改行了。但美国要想扑灭色情文化,还有许许多多的困难。
【日期】1989.06.06
【版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