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学作为安全通信的基石,密钥则是加密和解密信息的关键所在。对于非密钥持有者来说,唯一的途径便是通过暴力破解或窃取密钥。前者需要海量的计算资源,可能一生都徒劳无功;而后者相对容易许多。在1970年代,Whitfield Diffie提出了一个创新的密钥分享协议,解决了安全传递密钥的难题,为现代安全通信奠定了基础,也使他荣获图灵奖。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兴起,密码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将重点关注其中三个前景看好的潜在解决方案。
大数据搜集与轻量级密码学 大数据是机器学习不可或缺的条件。人类的精力和时间有限,若依赖人类搜集数据,会忽略掉大量信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如今,与网络相连的设备通常只有手机和电脑,而物联网的理念是将所有设备连接成一个网络,以期更有效地掌握和分析信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消耗。例如:如果家中灯泡、空调、冰箱等家电的使用信息能通过物联网收集、记录,并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就能根据使用需求设计出更节能的运作方式,甚至更好的家庭配电模式,提高发电厂的效率。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物联网遭到恶意攻击,将是一场灾难。例如,家中的空调被恶意开启可能只是带来不便;但如果有人恶意开启整个城市的所有电器,则可能导致发电厂过载、电网瘫痪,甚至影响国家安全,因此,加密通信至关重要。然而,许多物联网设备的尺寸非常小,计算资源和电池寿命有限,无法完全满足通信加密的需求。因此,一套不同于电脑通信的物联网设备加密协议、一套既轻量级又安全可靠的密码学,显得尤为重要。 隐私问题与同态加密 除了恶意黑客外,个人资料的搜集和隐私也是大数据的一大争议。即使使用大数据的机构恪守伦理规范,个资仍有可能流入有心人士手中。常见的情况是,当一般机构没有足够运算能力进行大数据分析时,常常如图一A所示,向第三方租借如Amazon Web Service、Google Cloud Platform等云端计算资源。计算完成后,包含隐私资料在内的大数据是否被妥善删除是一大疑问。 同态加密(Homomorphic Encryption)是解决大数据隐私问题的一种方法。如图二B所示,工程师在上传数据前先将数据进行加密。为了对资料进行运算(f),工程师对加密后的资料进行对应的同态运算(g)。g的作用是在资料被加密的状态下对资料做f运算,最后下载并解密得到目标函数f(x)结果。通过这样的架构,上传到云端进行计算的资料总是被预先加密过的,即使资料没有在事后被妥善删除,也没有人能阅读资料内容。这个领域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IBM今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参2],将同态加密速度提升75倍,但相较于直接运算仍较慢。 信任与区块链 然而,并非所有资料都适合同态加密。例如,银行在处理与顾客间交易时,需要验证顾客的银行账户确实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交易,因此个人的经济资料不能对银行保密。这些资料在银行内部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理论上也可能被篡改。我们之所以不顾这些疑虑而仍然使用银行服务,是因为我们信任银行,用信任来弥补安全性上的疑虑。我们相信:尽管银行有能力篡改资料,他们不会这样做。但是,即使是信誉良好的银行也可能倒闭,要获得绝对的安全性,不能只依靠信任。 区块链(blockchain)应运而生。其原理是将所有账户交易分散储存在区块链中。每个人都拥有一份区块链,因此不需要信任任何个人或银行。当完成交易时,交易的内容会被加密并上传到区块链,形成一个新的区块。协助新区块加密的人可以获得奖励,也就是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俗称挖矿)。如果一个黑客想要篡改区块链上的信息,如图二所示,他可以制造一个假的分支(图中分支2)。但是制造新的区块需要庞大的计算资源,只要这位黑客没有整个系统50%以上的计算资源,他制造区块的速度永远比其他诚实使用者还要慢。以比特币为例,系统会选择最长的区块链作为正统,所以真实的分支1会被选用,伪造的分支2则会被淘汰。在如此的防伪机制下,信息一旦被放在区块链上便难以遭到篡改。 比特币的区块链会选择最长链作为正统(分支1),因此黑客难以篡改区块链上的信息。区块链目前仍是积极开发中的领域,由于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发展速度比轻量级密码学和同态加密更快。然而,区块链的交易速度和交易量仍有待改进。在安全性上,如果单一黑客拥有系统50%以上的计算力,就能进行“51%攻击”,篡改区块链上的信息,这部分疑虑仍有待研究。
标签: 数字货币
文章来源: 酷玩网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