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的概念或许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显得模糊不清。
所谓的央行数字货币,是指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它属于央行的负债,拥有国家信用背书,并且与法定货币具有等值性。
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在性质上与其他国家的央行数字货币有所不同,其英文名称简称为“DC/EP”,即数字货币电子支付。
在这里,“DC”代表“Digital Currency”,即数字货币,“EP”代表“Electronic Payment”,即电子支付。
在定位上,DC/EP旨在替代M0(流通中的现金),而非M1(M0+活期存款)或M2(M1+定期存款)。
具体来说,央行数字货币不产生利息,适用于小额、零售和高频的业务场景。在使用过程中,需遵守现行的现金管理及反洗钱、反恐融资等相关规定,对于大额或可疑交易,需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
央行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法币,具有法偿性,意味着不能被拒绝接受。从法权性角度来看,其效力和安全性均达到最高级别。
央行数字货币采用的是双层运营体系,首先将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其他运营机构,然后由这些机构将数字货币兑换给公众。
那么,DC/EP与支付宝、微信支付有何区别呢?
有人可能会觉得央行数字货币与支付宝、微信支付似乎相差无几。那么,央行数字货币、支付宝、微信支付之间究竟有何不同呢?
请记住,央行数字货币旨在替代M0,其功能和属性与纸币相似,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则属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结算系统,属于M1和M2级别的数字化,不具备M0级别的法律效力,因此无法取代M0。
其中,M0通常指流通中的现金,M1包括M0和各单位的活期存款,M2则包括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以及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DC/EP采用的双层运营体系并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的债权债务关系。为了确保央行数字货币不会过度发行,商业机构需向央行全额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仍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拥有无限法偿性。
此外,央行数字货币无需账户即可实现价值转移。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只要拥有DC/EP的数字钱包,即使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只需两部手机轻轻触碰,即可完成转账。相比之下,传统的电子支付在没有信号的环境中无法使用,而DC/EP则无需网络即可完成支付,因此也被称为“双离线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