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无疑充满了趣味性,乍看之下似乎只是在进行无意义的争论,显得轻松而无关紧要,似乎问得毫无意义。
然而,黄执中曾言:
“每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脑洞题,都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意味着,那些看似滑稽、荒唐的脑洞题,实际上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映射了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以及我们潜意识中的认知和思想。
如今,在面试过程中,出一些脑洞题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常常在论坛上看到这样的题目:
“女面试官问:‘你怎样在一分钟内让我脱掉外套?’”
“只给你100元的经费,调研全城有多少个路灯,你该如何行动?”
“面试官给了你10块钱,却让你买一盒100块钱的烟,你能做到吗?”
实际上,这些题目中都蕴含着面试官想要表达的深层意图。要知道,脑洞题只是一种提问的形式,而非问题的本质。
再来看我们面对的这个问题:
你是一个对金钱充满热爱的人,现在有一张100元的纸币不小心掉进了马桶,你会捡起来吗?
显而易见,这个问题中存在一个矛盾:你钟爱的东西却出现在一个令你反感和厌恶的环境中,你还会坚持去追求它吗?
若将这个问题换一种方式表达,你可能更容易理解:
你心仪的女孩经常深夜才回家,总是泡在夜店,你还会喜欢她吗?
你爱的男孩总是和不同的女性朋友混在一起,且从不带你,你还会喜欢他吗?
这样一解释,相信你已经明白了这个问题的含义。当然,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同,但我认为,在面试场景中,面试官提出这样的问题,自然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和当事人的身份来思考。
首先,面试官可能是在测试你的问题解决能力。在看到这个问题时,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不愿意亲手去捡,觉得太恶心。
但稍加思考后,你会意识到,为什么一定要亲手去捡呢?借助工具不也可以吗?戴上胶皮手套,或者用夹子夹起来都可以。
这其实是一种惯性思维,我们被引导进入了误区。不妨再问一个问题:
一个哑巴去商店买锤子,他用手势比划砸钉子的动作,店员就给他拿来了锤子。
不久后,一个瞎子来到商店,他想买剪刀,他该如何让店员知道呢?
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用手比划剪东西的动作,那么恭喜你,你已经陷入了惯性思维的陷阱。瞎子并不是不会说话,他可以直接告诉店员:“我想买一把剪刀。”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思维陷阱。理解了这个小把戏,你就找到了应对这个问题的第一个解决办法。
其次,这100块钱并没有因为掉进厕所而贬值。尽管它掉进了厕所,但这100块钱实际上并没有因此贬值。如果你既喜欢这100块钱,又需要它,那么你就应该想办法把它捞出来。
这又是一个常见的心理误区,即“偷换概念”。
曾有一位美国演讲者在台上拿出500美元,问观众:“你们想要这500美元吗?想要的举手。”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接着,演讲者朝钞票吐了口唾沫,再次问观众:“你们还想要吗?”举手的人减少了一半。
演讲者又把钞票揉成团,再次提问,举手的人又减少了一半。
最后,演讲者把钞票摔在地上,踩扁它,然后问:“你们还想要吗?”这时,只有一个人举手。
演讲者请这个人上台,问他为什么仍然坚持,其他人已经放弃了。这个人只说了一句话:
“这500美元并没有变成100美元,你的行为并没有让它贬值。”
同样的道理,掉进厕所的100块钱仍然是100块钱,它的价值并没有因为掉进厕所而减少,就像在工作中,无论有多少人在背后说你的坏话,但你的工作成绩始终优于他人,你的能力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问题的核心和面试官想要考察的能力,这个问题就很容易回答了。如果我是面试者,我可能会这样回答:
“这100块钱仍然保持着它的价值,尽管它掉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但借助工具的力量,我可以不接触它,就能把它取出来,并且清洗干净。
因此,我会选择‘智慧地解决’,因为我需要这100块钱,我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取它。”
但说实话,这么多年来,我在面试中虽然遇到过一些需要主观发挥的题目,但从来没有遇到过特别出格的脑洞题。我觉得在现实职场中,如果真的遇到一些脑洞题,其实也挺有趣的。
一方面可以考验面试者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也能给面试者提供很大的发挥空间。
然而,所有问题的设计都是基于岗位需求,而不是随意为之,仅仅为了使面试过程看起来更精彩。
同样,应聘者也应该读懂面试官的言外之意,不要只关注表面答案,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以免错失宝贵的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