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特币的早期挖掘历程中,CPU的挖掘速度可谓一枝独秀。那时的我们,仅凭一台配备CPU的设备,就能体验到挖掘比特币的乐趣。那时的CPU,大多为四核处理器,其算力大约为1275khashs,即kh/s,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罕见的速度。如今,Mhs、Ghs、Ths和Phs等更高的算力单位变得愈发普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大致为1P=1000T=1000G=1000M=1000k。
创世区块,作为区块链技术中的首个区块,是区块链结构中极为特殊的一环。它作为第一个区块,在数字货币的整个基础设施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没有与前一个区块建立连接。当时比特币的挖掘难度仅为1个哈希值,即使是消费者级别的CPU也能轻松完成挖掘任务。
比特币这一概念最早由中本聪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并于2009年1月3日正式诞生。基于中本聪的构想,开源软件及其构建的P2P网络应运而生,比特币作为一种点对点的虚拟加密数字货币,其传输方式去中心化,意味着没有中央权威机构。
GPU,即图形处理器,专门用于处理高阶数学算法,例如计算光源物体视点阴影的相对位置,这需要使用三角函数等工具。而比特币挖掘器采用的是SHA256算法,这是一种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发明并广泛用于密码加密与解密的安全散列函数。
GPU的引入将比特币挖掘带入了以M为单位的算力时代。一M等于一K的1024倍,这意味着一个GPU挖掘者的算力至少需要几十个CPU才能与之相提并论。因此,矿机的主力逐渐转向了GPU挖掘。自2010年年底开始,比特币算力开始了第一次显著增长。
然而,那个“百兆”时代已经远去。如今,矿工们普遍采用集成电路ASIC矿机。这类矿机虽然只能用于挖掘比特币,但单台矿机的算力可达百万兆级别,尤其受到四川、贵州等地区矿场老板的青睐。
CPU在处理大量且重复性运算方面的算力与显卡GPU相比相去甚远。因此,在比特币挖掘中,我们更倾向于使用GPU而非CPU。GPU作为图形处理器,实际上也是一种高性能计算芯片,它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然而,GPU的运算能力主要集中在处理图形渲染任务上,而非通用计算。
比特币的全球统一计算难度目前为4453,预计两天后将有所变化。一个25GHz的CPU,需要2000多年才能挖掘出一个比特币。而显卡“挖矿”则需要让显卡长时间满载,这会导致功耗和电费支出显著增加。因此,国内外众多专业矿场纷纷选址于水电站等地区。
根据国内组装团队公布的矿机资料,采矿速度为10Gs的机器每天24小时能挖掘大约0.003个比特币,而13Gs的机器在2013年的全网算力和难度下,每天24小时能挖掘大约0.0035个比特币。因此,配置越高,挖掘速度越快。以Intel酷睿i7为例,其性能表现尤为出色。
标签: 比特币早期挖矿速度c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