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电子货币是法币的电子化,包括非现金支付方式,如票据支付、银行卡支付、预付卡支付等。最初,电子支付主要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来完成;后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非金融支付机构也进入支付体系,被称为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加入,使支付变得更加便利,比如提供更加友好的支付界面、拓展特约商户范围、收集整理信息提供增值服务等,但最终的支付清算仍然主要通过银行体系来完成。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张,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电子货币导致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下降。在选择持有货币还是持有其他金融资产时,经济主体不仅要考虑收益,还要考虑交易成本,包括购买金融产品的佣金、出售金融产品到银行取现所花费的时间等。电子货币便利了货币和金融产品的转换,降低了交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度提高,利率的微小变化有可能引起经济主体频繁改变货币和金融资产的持有量,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下降。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总量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非现金支付中的票据贴现和信用卡涉及信用创造,会增加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一些非金融支付机构开始提供信用服务,从而减少企业和个人对金融机构信贷的需求,相应减少货币创造和货币供应量。从对货币供给结构的影响看,随着电子货币的广泛应用,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之间以及货币与金融资产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和可控性下降。
电子货币的发展导致数量型调控的有效性降低,但有助于提高价格型工具的有效性。在数量型调控中,中央银行主要通过调控基础货币的数量来调节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产出、通胀等经济变量。电子货币的发展导致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和可控性下降、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也存在不确定性。这侵蚀了数量型调控的基础,削弱了数量型调控的有效性。但电子货币便利了现金与其他生息资产的转换,企业和个人更容易持有生息资产,企业和个人将不付息的现金转化为生息资产,生息资产比例上升,企业和个人对利率的敏感度上升,有助于利率等价格型工具发挥作用。
标签: